中共重慶市涪陵區委 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政府關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強區的意見
2014-01-07 15:23:20 來源: 點擊:252
中共重慶市涪陵區委辦公室電子公文
電子公文專用章
涪陵委發〔2011〕17號 核收:
中共重慶市涪陵區委 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政府
關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強區的意見
(2011年5月5日)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涪陵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渝委發〔2010〕37號)精神,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根據國家、重慶市《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和《重慶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結合我區實際,現就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強區,支撐、引領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加快科技進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區科技事業取得了較大發展,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與未來我區“418” 發展的新目標、新任務相比,仍然存在著科技綜合實力不強、核心競爭力較弱、產業技術層次較低以及區域發展競爭加劇、環境資源要素壓力加大等諸多困難和矛 盾,實現“加快率先”的任務艱巨。為此,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涪陵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把涪陵建成科技強區、打造渝東地區科技人才高地的目 標。全區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深化認識,切實把科技放在發展的核心戰略位置,納入“十二五”發展的基本任務,融入到各領域、各行業發展的全過程,真正形成依 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明確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 大力實施“科教興涪”和“人才強區”戰略,堅持“夯實基礎、整合資源、完善體制、支撐發展”的思路,以服務科學發展為宗旨,以建設科技強區為目標,以增強 科技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創新機制體制為動力,以落實和完善科技政策為保障,著力打造三大平臺(技術創新平臺、科技創業服務平臺、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平臺), 構建三大體系(產學研合作體系、科普體系、科技保障體系),統籌推進城鄉科技進步,打造渝東地區科技創新高地,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主要目標:到2015年,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科技創新型企業達到40戶,技術創新機構達到40個,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25%,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年均增長20%,全社會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占GDP的2%,每年區財政應用技術研發投入占本級財政預算支出的1%以上,全區公眾科技素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產業發展科技競爭力明顯提升,初步建成科技強區。
三、認真落實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重點工作
(一)夯實技術創新基礎。按 照“一個支柱產業兩個研發中心、一個重點企業一個創新機構”的要求,推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機構建設。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型 企業培育認定工作,建設績效突出、示范性強的技術創新主體。全面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活動,提升我區產業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力 爭到2015年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5個,培育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中心等技術創新機構40個,其中新創建國家級技術機構3個,市級技術機構10個。
(二)提升科技創業服務水平。實施科技創業培育工程,重 點建設以金渠孵化器為核心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園,加快建設李渡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加速區,推動建設白濤、龍橋園區成果轉化及產業培育區。創建國家級生產力 促進中心、中科院技術轉移中心涪陵分中心。建設虛擬大學園、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專利咨詢服務平臺等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實施“企業成長路線圖”工程,培育和 引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不斷完善科技創業服務內容與功能,集成整合各種優勢資源,構建完備的科技創業服務鏈條,形成科技型企業成長的快速通道,提高創業成 功率。到2015年,各類科技創業服務機構達到20個,其中國市級達到4個;孵化服務場地4萬平方米,常年在孵企業達到100戶,實現年總產值10億元。
(三)推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按照搭平臺、聚資源、做示范、促發展的要求,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推動科技人員下鄉入園進企,讓技術落地生根,建設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強力助推現代農業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到2015年,初步建成1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10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0個科技專家大院(或工作站),10戶農村科技型企業,100個科技示范標兵戶,1個現代農業科技信息平臺,選派、對接100名科技特派員下鄉入園進企,形成園區集中發展、基地重點發展、標兵戶帶頭發展的園、片、點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新格局。
(四)發展高新技術及新興產業。圍繞全區重點項目、支柱產業、重點發展領域的共性關鍵技術和三大工業園區發展,集聚各種要素資源,進行項目攻關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高新化,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覆蓋面達到95%以上。重點發展生物工程、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等六大新興產業,加快“涪陵制造”向“涪陵創造”轉變。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和重點新產品,夯實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壯大高新技術產業隊伍。到2015年,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40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和重點新產品100個,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年均增長20%。
(五)促進社會民生科技事業。發展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體育科技,推廣應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循環利用、低碳經濟、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新技術,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諧進步。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集中人、才、物等優勢資源,擇優打造渝東地區行業科技高地。到2015年,建成地震指揮中心,爭創10個行業性科研所、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
(六)實施專利戰略。大力提升專利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加強專利服務能力建設,創新知識產權協調聯動、公共服務和維權保護機制。認真執行專利資助和獎勵政策,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激勵作用,促進專利工作。實施重大經濟活動專利特別審查制度,加大專利行政執法力度,有效遏制假冒、侵權行為。探索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專利權質押貸款、作價入股的機制。“十二五”期間,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25%,創建國、市、區級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單位20個。
(七)擴大科技對外開放。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關于深化校地合作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涪陵委發〔2009〕36號),以校地合作為重要抓手,廣泛開展與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招才引智,促進優勢科技創新資源向區內有效流動,建立合作聯盟,開展項目攻關,不斷推動產學研合作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充分發揮中科院成果轉移中心涪陵分中心的作用,積極開展技術交流。深化科技對口支援,借助市內外高新技術展示交易平臺,引進先進技術成果、資金和人才。到2015年,力爭與50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實施200項校地合作項目。
(八)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全面貫徹落實《科普法》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以創建和鞏固全國科普示范區為抓手,實施“5個 一”工程,即:建立一個政府和社會多渠道投入的科普經費保障機制,構筑一支完善的科普網絡隊伍,建設涪陵科技館等一批科普基礎設施,培育一個以科普示范基 地、示范鄉鎮(街道)、學校組成的科普示范體系,打造一批科普宣傳精品。推動鄉鎮(街道)科協與科技管理站的整合,豐富和創新科技“下鄉入企”、“科技活 動周”等活動載體,形成黨政領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科普工作格局,不斷提高全民科學素養。
四、大力營造加快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一)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各級黨政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把加快科技創新作為調結構、轉方式、促發展的中心環節來抓,加強對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認真落實“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責任。區委、區政府每年聽取1—2次科技工作匯報,區科教工作領導小組要充分發揮牽頭協調和抓總的作用,定期研究解決科技工作的重大問題。充實科技工作力量,增加科委機構人員編制,充分發揮科技部門的職能作用。完善黨政領導科技創新目標責任制,將科技工作納入對鄉鎮(街道)、企業和有關部門考核的重點內容進行嚴格考核。
(二)加大對科技工作的投入。逐步建立完善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金融和風險投資為支撐、社會資本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形成“投、保、貸、補、扶”一體化的機制。政府在預算編制和執行中要確保對科技投入的法定增長要求,人均科普經費高于重慶市平均水平。要建立規范、嚴格的管理制度,確保財政預算安排的應研資金用于科技創新。引導和鼓勵企業逐步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到2015年,全區規模以上企業科技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1.5%以上,重點企業科技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突破3%。著力破解中小型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的資金問題,建立涪陵區科技風險投資基金。銀科經濟技術信用擔保公司要積極為我區科技型企業發展、科技成果與專利權流動轉化提供科技融資擔保。積極鼓勵引導商業銀行參與科技融資服務,為科技型企業發展壯大提供資金支持。
(三)落實和完善科技扶持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國、市、區關于科技進步與創新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對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征收所得稅。對高新技術企業從認定次年起、連續三年按其繳納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50%安排給企業用于科技投入。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扣除。對科技孵化器免征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營業稅。對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在孵企業所繳稅區內留成部分由同級財政按前兩年等額、后三年50%安排給所繳企業用于科技投入;區財政每年按在孵企業所繳稅區內留成部分總額的50%安排給所在孵化器用于自身建設和建立科技孵化種子資金。將被認定為國家級的生產力促進中心,納入區政府《關于建設企業技術創新平臺的意見》(涪府發〔2008〕106號)獎勵政策范圍,比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標準予以獎勵,進一步營造科技事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四)培養和引進科技人才。圍繞打造渝東地區科技人才高地,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科學技術獎激勵計劃、科技拔尖人才選拔計劃和科技特派員工程,大力培育適應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15年,引進培養200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市級以上優秀專家20名,選拔區級科技拔尖人才200名,全區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23000人,每年每萬勞動力研發人員總量達到32人。
主題詞:科技 創新 建設 意見
發:李渡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各工業園區黨工委、管委會,各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各鄉鎮黨委、人民政府,區委各部委,區級各部門,區屬各企事業單位,中渝駐涪各單位,各信訪安全工作督查組。
中共重慶市涪陵區委辦公室 2011年5月6日印
(共印110份)
電子公文專用章
涪陵委發〔2011〕17號 核收:
中共重慶市涪陵區委 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政府
關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強區的意見
(2011年5月5日)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涪陵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渝委發〔2010〕37號)精神,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根據國家、重慶市《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和《重慶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結合我區實際,現就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強區,支撐、引領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加快科技進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區科技事業取得了較大發展,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與未來我區“418” 發展的新目標、新任務相比,仍然存在著科技綜合實力不強、核心競爭力較弱、產業技術層次較低以及區域發展競爭加劇、環境資源要素壓力加大等諸多困難和矛 盾,實現“加快率先”的任務艱巨。為此,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涪陵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把涪陵建成科技強區、打造渝東地區科技人才高地的目 標。全區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深化認識,切實把科技放在發展的核心戰略位置,納入“十二五”發展的基本任務,融入到各領域、各行業發展的全過程,真正形成依 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明確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 大力實施“科教興涪”和“人才強區”戰略,堅持“夯實基礎、整合資源、完善體制、支撐發展”的思路,以服務科學發展為宗旨,以建設科技強區為目標,以增強 科技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創新機制體制為動力,以落實和完善科技政策為保障,著力打造三大平臺(技術創新平臺、科技創業服務平臺、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平臺), 構建三大體系(產學研合作體系、科普體系、科技保障體系),統籌推進城鄉科技進步,打造渝東地區科技創新高地,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主要目標:到2015年,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科技創新型企業達到40戶,技術創新機構達到40個,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25%,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年均增長20%,全社會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占GDP的2%,每年區財政應用技術研發投入占本級財政預算支出的1%以上,全區公眾科技素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產業發展科技競爭力明顯提升,初步建成科技強區。
三、認真落實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重點工作
(一)夯實技術創新基礎。按 照“一個支柱產業兩個研發中心、一個重點企業一個創新機構”的要求,推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機構建設。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型 企業培育認定工作,建設績效突出、示范性強的技術創新主體。全面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活動,提升我區產業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力 爭到2015年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5個,培育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中心等技術創新機構40個,其中新創建國家級技術機構3個,市級技術機構10個。
(二)提升科技創業服務水平。實施科技創業培育工程,重 點建設以金渠孵化器為核心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園,加快建設李渡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加速區,推動建設白濤、龍橋園區成果轉化及產業培育區。創建國家級生產力 促進中心、中科院技術轉移中心涪陵分中心。建設虛擬大學園、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專利咨詢服務平臺等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實施“企業成長路線圖”工程,培育和 引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不斷完善科技創業服務內容與功能,集成整合各種優勢資源,構建完備的科技創業服務鏈條,形成科技型企業成長的快速通道,提高創業成 功率。到2015年,各類科技創業服務機構達到20個,其中國市級達到4個;孵化服務場地4萬平方米,常年在孵企業達到100戶,實現年總產值10億元。
(三)推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按照搭平臺、聚資源、做示范、促發展的要求,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推動科技人員下鄉入園進企,讓技術落地生根,建設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強力助推現代農業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到2015年,初步建成1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10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0個科技專家大院(或工作站),10戶農村科技型企業,100個科技示范標兵戶,1個現代農業科技信息平臺,選派、對接100名科技特派員下鄉入園進企,形成園區集中發展、基地重點發展、標兵戶帶頭發展的園、片、點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新格局。
(四)發展高新技術及新興產業。圍繞全區重點項目、支柱產業、重點發展領域的共性關鍵技術和三大工業園區發展,集聚各種要素資源,進行項目攻關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高新化,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覆蓋面達到95%以上。重點發展生物工程、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等六大新興產業,加快“涪陵制造”向“涪陵創造”轉變。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和重點新產品,夯實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壯大高新技術產業隊伍。到2015年,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40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和重點新產品100個,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年均增長20%。
(五)促進社會民生科技事業。發展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體育科技,推廣應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循環利用、低碳經濟、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新技術,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諧進步。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集中人、才、物等優勢資源,擇優打造渝東地區行業科技高地。到2015年,建成地震指揮中心,爭創10個行業性科研所、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
(六)實施專利戰略。大力提升專利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加強專利服務能力建設,創新知識產權協調聯動、公共服務和維權保護機制。認真執行專利資助和獎勵政策,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激勵作用,促進專利工作。實施重大經濟活動專利特別審查制度,加大專利行政執法力度,有效遏制假冒、侵權行為。探索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專利權質押貸款、作價入股的機制。“十二五”期間,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25%,創建國、市、區級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單位20個。
(七)擴大科技對外開放。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關于深化校地合作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涪陵委發〔2009〕36號),以校地合作為重要抓手,廣泛開展與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招才引智,促進優勢科技創新資源向區內有效流動,建立合作聯盟,開展項目攻關,不斷推動產學研合作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充分發揮中科院成果轉移中心涪陵分中心的作用,積極開展技術交流。深化科技對口支援,借助市內外高新技術展示交易平臺,引進先進技術成果、資金和人才。到2015年,力爭與50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實施200項校地合作項目。
(八)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全面貫徹落實《科普法》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以創建和鞏固全國科普示范區為抓手,實施“5個 一”工程,即:建立一個政府和社會多渠道投入的科普經費保障機制,構筑一支完善的科普網絡隊伍,建設涪陵科技館等一批科普基礎設施,培育一個以科普示范基 地、示范鄉鎮(街道)、學校組成的科普示范體系,打造一批科普宣傳精品。推動鄉鎮(街道)科協與科技管理站的整合,豐富和創新科技“下鄉入企”、“科技活 動周”等活動載體,形成黨政領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科普工作格局,不斷提高全民科學素養。
四、大力營造加快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一)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各級黨政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把加快科技創新作為調結構、轉方式、促發展的中心環節來抓,加強對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認真落實“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責任。區委、區政府每年聽取1—2次科技工作匯報,區科教工作領導小組要充分發揮牽頭協調和抓總的作用,定期研究解決科技工作的重大問題。充實科技工作力量,增加科委機構人員編制,充分發揮科技部門的職能作用。完善黨政領導科技創新目標責任制,將科技工作納入對鄉鎮(街道)、企業和有關部門考核的重點內容進行嚴格考核。
(二)加大對科技工作的投入。逐步建立完善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金融和風險投資為支撐、社會資本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形成“投、保、貸、補、扶”一體化的機制。政府在預算編制和執行中要確保對科技投入的法定增長要求,人均科普經費高于重慶市平均水平。要建立規范、嚴格的管理制度,確保財政預算安排的應研資金用于科技創新。引導和鼓勵企業逐步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到2015年,全區規模以上企業科技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1.5%以上,重點企業科技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突破3%。著力破解中小型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的資金問題,建立涪陵區科技風險投資基金。銀科經濟技術信用擔保公司要積極為我區科技型企業發展、科技成果與專利權流動轉化提供科技融資擔保。積極鼓勵引導商業銀行參與科技融資服務,為科技型企業發展壯大提供資金支持。
(三)落實和完善科技扶持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國、市、區關于科技進步與創新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對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征收所得稅。對高新技術企業從認定次年起、連續三年按其繳納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50%安排給企業用于科技投入。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扣除。對科技孵化器免征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營業稅。對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在孵企業所繳稅區內留成部分由同級財政按前兩年等額、后三年50%安排給所繳企業用于科技投入;區財政每年按在孵企業所繳稅區內留成部分總額的50%安排給所在孵化器用于自身建設和建立科技孵化種子資金。將被認定為國家級的生產力促進中心,納入區政府《關于建設企業技術創新平臺的意見》(涪府發〔2008〕106號)獎勵政策范圍,比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標準予以獎勵,進一步營造科技事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四)培養和引進科技人才。圍繞打造渝東地區科技人才高地,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科學技術獎激勵計劃、科技拔尖人才選拔計劃和科技特派員工程,大力培育適應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15年,引進培養200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市級以上優秀專家20名,選拔區級科技拔尖人才200名,全區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23000人,每年每萬勞動力研發人員總量達到32人。
主題詞:科技 創新 建設 意見
發:李渡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各工業園區黨工委、管委會,各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各鄉鎮黨委、人民政府,區委各部委,區級各部門,區屬各企事業單位,中渝駐涪各單位,各信訪安全工作督查組。
中共重慶市涪陵區委辦公室 2011年5月6日印
(共印110份)